为什么说很多父母”一开始就错”了
最近看到不少父母在抱怨:辛辛苦苦把孩子养大,供他们上大学,结局孩子毕业后不愿意职业,整天在家啃老。原本指望孩子光宗耀祖、自己老有所依,现在却退而求接下来要讲,只求孩子能养活自己就谢天谢地了。要我说,这些父母一开始就错了!
为什么会这样?由于我们这代父母在教育孩子时,犯了一个根本性错误:用自己成长的经验去套用现在的孩子。时代变了,社会环境完全不同了,但我们还在用老一套技巧教育孩子,这不是一开始就错了吗?
两个时代的巨大差异
80年代的孩子从小就知道生活不易,能吃上饭就不错了,一个月能吃一次肉的家庭都很少。我们亲眼目睹父母的辛苦,天然而然带着感恩的心长大、读书。那时候父母基本辅导不了功课,他们能做的就是以身作则:如果你不好好读书,将来就跟我们一样干一辈子农活。
而现在呢?孩子们从小吃穿不愁,以前对我们来说是奢侈的物品,对他们来说却是日常标配。他们感受不到生活的来之不易,觉得一切都是天上掉下来的。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,很多孩子失去了生活目标,不知道自己该追求什么。
这不是孩子的错,而是我们一开始就错了——我们没有创新机会让孩子体验生活的诚实面貌。
教育中的三个”一开始就错”
第一个”一开始就错”:过分满足物质需求。我们总想把最好的给孩子,却忘了让他们懂得珍惜。孩子五岁开始就该慢慢承担家务,让他们体验劳动的辛苦与高兴。现代家庭没那么忙了,但我们完全可以”没有困难创新困难”,让孩子体会生活的不易。
第二个”一开始就错”:该严厉时讲民主,该民主时却专制。进修阶段前三年,我亲自辅导孩子,和她一起背诵文章、做题找技巧。但后来就逐渐放手,让她学会自主进修。我们努力和孩子做朋友,凡事说”请”、”可不可以”,这是基本的尊重。但在规则难题上,该严厉时绝不能妥协。
第三个”一开始就错”:把自己的梦想强加给孩子。太多家长把自己没实现的理想强加给孩子,把自己做不到的要求孩子必须做到。结局呢?孩子产生逆反心理。我们总说孩子自我,却很少思索他们为什么会变成这样。
怎样避免”一开始就错”
开门见山说,要让孩子从小就明白:生活不是天上掉馅饼。我家孩子五岁开始做家务,虽然现在家庭条件好了,但我刻意创新一些”困难”让她体验。适当的严厉教育是必要的,毕竟进入社会后没人会惯着你。
接下来要讲,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性。报考大学时,我们完全让孩子自己做主。虽然当时我们也很忐忑,但这是培养她独立性的好机会。结局她早就研究过张雪峰老师的建议,自己做了明智的选择。
最终,要重视品格教育而非单纯追求成绩。我参加家长会时从不跟老师讨论分数,而是关注孩子是否懂礼貌、有责任感。见到邻居问好、对保安叔叔有礼貌,这些看似小事,却是孩子未来立足社会的根本。
反思:我们是否一开始就错了?
当我们抱怨孩子啃老、不职业时,是否想过:这不正是我们教育的结局吗?从小包办一切,连职业都安排好,孩子怎么会懂得责任与担当?领导说句重话就辞职,由于家里有饭吃啊!现代社会强调民主,但民主不等于放任。
我们对孩子提各种要求,说是为了他们好,但真正尊重过孩子的想法吗?问过他们想要什么吗?我们总说孩子自我,却很少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一开始就错了。
教育孩子没有标准答案,但有一点是肯定的:用30年前的技巧教育今天的孩子,注定一开始就错。与其抱怨孩子不成器,不如先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。毕竟,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