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东兴市江平镇江龙村福珍水稻基地热闹非凡,冬种红姑娘红薯开始进入采收期,田间地头一片繁忙景象。百年红薯“红姑娘”:东兴土地上的甜蜜馈赠在江平镇这片土壤肥沃、水源充沛的土地上,种植历史超200年的“红姑娘”红薯迎来丰收。其外皮如荔枝红般鲜亮光滑,薯形修长秀美,肉质乳白细腻,入口粉软清甜、无丝无渣,更富含硒元素,堪称“地里长出的营养品”。2010年“东兴红姑娘红薯”成功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,2020年荣获“广西好嘢”称号,如今已成为东兴农业的“金名片”。“稻稻+”模式:科技特派员带来的生态聪明“种完水稻种红薯,土地全年不闲着!”在防城港市、东兴市农业部门领导下,自治区科技特派员郑德戈、苏明等现场技术指导,福珍基地探索的“稻稻+”模式成为农业增效密码:水稻秋收后,利用冬闲田种植红薯,土地复种指数显著提升,农民单季亩均增收可观。更值得一提的是,红薯生长经过中天然改良土壤,为来年水稻种植“攒足肥力”,实现“种两季水稻后、收一茬红薯”的生态循环。该模式通过科学轮作优化资源配置,既保障粮食安全又提升经济效益。
丰收进行时:从田间到餐桌的甜蜜传递“今年亩产商品薯达2000斤,平均售价3元/斤,除了人工和肥料等成本,每亩增加净收入约3500元。”基地负责人刘福珍介绍,在科技特派员的全程技术支持下,今年红薯长势格外喜人。目前新鲜出土的红姑娘红薯正通过电商、农贸市场等渠道运往全国。剥开红皮,咬一口粉糯香甜的薯肉,这份来自东兴的甜蜜,正成为各地消费者舌尖上的期待。“稻稻+”模式不仅让土地“活”起来,更让农民“富”起来。未来,在科技特派员团队的助力下,福珍基地将继续探索“稻稻+果蔬”“稻稻+药材”等多元套种模式,让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,结出更多乡村振兴的硕果
来源:东兴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